身边没有野生动物?也许是你不够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猫盟CFCA Author 张瑜
野生动物离我们有多远?看似远在天边,或许近在眼前。
陈老湿说,“当我们把目光放在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濒危物种的时候,张瑜老师却始终专注于身边的物种,并不断挖掘它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通过文字、照片和画笔,他让城市中的人有机会发现荒野就在身边。今天的内容来自张瑜老师的讲述,你可以错过亿但不能错过神儿。
文字出自2018年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北京站讲座,有删节
本文野生动物照片均为张瑜所摄
编辑:姜莱、巧巧、阿飞
这就是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叫“日行千厘”——从此新华字典有这个成语了。
”刚才介绍的时候,主持人说我负责《博物》的插画。但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里面没画,都是照片,是我的邻居们。
我不是住在动物园,也不是住在树林里边,就住在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这些是我周围的邻居。
有的相距较近,就在我的隔壁;有的住得比较远,有的隔个一里地、两里地的——我家门口有一个著名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那是我活动的大本营。《博物》杂志里我很多稿子都是取材于那儿,所以我很感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我为什么做身边的动物?这是有原因的。
我上学读研的时候深入了一片海南的山地雨林,做海南山鹧鸪[zhè gū]——一种小型雉鸡的研究。在那里我住的地方周围没有人,下到镇子有18公里的山路,当地的环境对我身体的“摧残”是非常严重的。
我这个人不像在座的各位身体好,我身体先天不好,你看带着护心猴——我这心咚咚跳得特难受心脏不好,我这脚在我15岁的时候就折了,胳膊肘、手腕、膝盖、颈椎全坏了,我现在出去护膝、护腰、护肘,穿得跟机器人一样,感觉就是个废人了。
我这人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自然、喜欢动物,从小画动物。我这么喜欢它们,身体不让我出去,我还活个什么劲?
但是我后来发现,我有我的道,我能找着取悦我自己的道。
取悦之道:日行千厘
这需要一个观察方式的差异。
用读书打比方,阅览需要非常快速的浏览阅读能力,还有非常庞大的时间投入,阅读则可以在小的范围内比较深入地了解、精读。
我觉得这个(阅读)适合我,在家门口找一个喜欢的东西就行了,慢慢蹲着聊、坐着聊、站着看都没问题,不用走远。而且看这些动物不用花钱,这下我就可以继续坚持了——这就是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叫“日行千厘”——从此新华字典有这个成语了。
有时候,我早晨上山,天刚亮我就在山脚下,天黑了我还在那儿。其他路过上山的人都觉得我身体好,上下一回比谁都走得快。我说没有,我一天就在这儿蹲着呢。
这种观察——别以为天天看一样东西就没意思——其实很有意思。
怎么有意思?先做个体识别!
像在座的小朋友们,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学英语、有的爱画画,都笼统当作一个整体就没意思了,但是要细分来看,每个个体就很好玩。
确定个体,连续追踪
对确定的个体进行连续追踪,就能知道它有意思的生活细节。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每天早晨上班都能在家门口看见一个打从对面来的大姐,天天看见她,到后来有时候点点头,感觉像认识了。
我总以为她住在大屯,因为我们家就在那儿,但是后来多方打听一问,才知道她住回龙观。我如果不长期跟踪,只看她早晨起来的活动,我就以为她在大屯住,这是个假象。
长期跟踪才能告诉我们真相。
放慢脚步,不断思考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自然有自然的节奏。
比如我们来到一个水边、进入一个森林,我们刚进去以后,所有的动物都有反应,有惊叫的、有躲避的、有隐藏的,但是你站定了以后,其实基本上5分钟、10分钟之后所有的动物都恢复了常态。
这是恢复的节奏。
接着,我们能在观察中不断产生问题,在关注中不断寻找答案。更妙的是,这些问题是一个套一个的。
知道你们都想听松鼠的故事!
这是我观察非常多的一个对象,叫欧亚赤松鼠,我们国内经常叫它北松鼠。这种松鼠在欧亚大陆的北方分布非常多,它有一个特点是季节不同,毛色也不同。其中最左上下差别很大,你们能看出来是同一只吗?
第二列的两张图也是同一只,这是我跟踪的一个个体,叫小红王子。后面这几只就不一样了,上下并不来自同一个个体,上一排是夏季下面是冬季,北松鼠主要就是这几种色形。
它们冬季和夏季差别很大,同一个季节不同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好处就是每个个体都不一样,坏处就是要是有俩礼拜没见它们,一变样,就找不着了。
章鱼哥观察的北松鼠“吉拉”
这是我2011年到2012年追踪的一个个体,我给它起名叫吉拉。它的耳毛很有意思,比其它当地种群的松鼠个体耳毛都长,所以很好辨认。
相貌是一方面,除此以外还有行为的辨认——它不怕人,就喜欢站起来这样看。
这个个体大家看过我《一席》演讲的都应该有所了解,我给它起名叫吉亚,这是一个英雄母亲。
2月份我发现它身怀有孕,它的窝在园林修剪中被砍掉了,它马上临产,我找不到它了。最后隔了十多天,我发现它把窝建在这儿了。
具体的故事我不在这儿说了,这个不是重点。后面是重点,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我《一席》的演讲,这个场面是英雄妈妈在救它的孩子(戳:所有可爱的元素都集中在它身上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样,反正我是经不住这种诱惑 | 张瑜 一席第578位讲者,想看视频可以戳阅读原文)。
观察它们,年复一年
什么是日活动的跟踪?就是从早到晚一直跟踪。这样我能确定它的活动范围——就是刚才我说的住大屯还是住回龙观的关系。
观察的时候如果动物进行了有特点的长时间取食(例如取食侧柏的种子),或者选择去休息一会儿,这些标志性的行为我都会记上。
后来画在地图上就能看到它们一个完整的日活动的范围,多了以后就能看出日活动的变化规律,甚至季节性的变化。
当然跟踪是很难的。如果有无线电追踪器就很方便了,我们能进行个体的识别和即时的定位。
但有一些好玩的行为,如果不跟着它而只是用路过的心态去看是很难看到的。我前面说有一只小红王子,它看一只母的发情就一直跟着她。当天交配完以后,它跟那个母的进了同一个窝。
松鼠的每个个体都是单独活动的,它们各进各的窝,但这次它俩进了同一个窝。当时我觉得这个母的进去了,这个公的怎么也进去了,难道是我眼花了?
后来我才看到,一份日本的近期研究说,有的公的强势个体跟母的交配完以后会跟它进同一个窝,保护它一天,防止其它公的再对它有侵害。
这些细微的行为都很有意思。
除了日的连续观察还可以做年的连续观察,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行为特点、景观特点,当然还有它的新生代个体出现,每个月都有新面孔,很好玩的。
坚持观察,收获宝藏!
我2015年跟踪了吉亚,到了2016年有一个新的收获。这个个体我给它起名叫莱德——因为身上毛比较红,就是red的谐音。
当时发现它的时候,它正在哺乳期,我跟踪它回窝后,发现它的新窝在一个宝塔上。
这个宝塔人进不去,四周还有围墙封着,它怎么过去呢?它从边上那棵树跳到宝塔底下的石头底座上,然后顺着避雷铁上二楼,二楼有一个喜鹊的旧巢,它就住在那里面。
后来天越来越热,这都4月底快5月了,宝塔、琉璃砖晒得特别热,这小东西受得了么,我很担心。结果两周以后它就把孩子一个一个搬到了一个更安全的家,在油松上。一个月之后小朋友都陆续出来了。
这一年的观察让我对松鼠的繁殖生态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不光是生态信息的了解,而且这一年也感谢莱德让我拍到了梦寐以求的画面——平视的跳跃的松鼠。
这种松鼠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只要在两三米它能够到的,都是跳过去的,它不喜欢下地走。
水里的邻居:小鸊鷉
刚才讲的是我长期跟踪的一个城市小型哺乳动物,最近两年我关注的是它——小鸊鷉。
我们小朋友都知道。小鸊鷉太常见了,比绿头鸭还常见。小水面都有,甚至一个二环边上的水渠都有。
但是我觉得真正了解这种鸟的人不多,我觉得我问一百个人,里边得有一百零一个人都不了解这个鸟具体的情况——因为有一个人怀孕了,所以一百零一个人不了解。我们可以没事问一问自己了解不了解身边的东西。
原来你还是个王八鸭子
有时在公园,游人看到水里潜水的小鸊鷉,有的就说这鱼真好看,还有人说这儿有一个王八。这种鸟有一个俗名叫王八鸭子。本来我对这个名很迷惑,直到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点醒我。当时我站在桥上,底下有5只绿头鸭、1只小鸊鷉坐在一团。
他妈妈问小朋友有几只鸭子,他妈妈心里的答案是6。小朋友数出5只,他妈妈问对吗?再数数。他说123……5。
“你再看看!”妈妈急了。
赶紧重新数:“12345。”
他妈妈说,还有一个小的!
小孩马上反驳:“这个不是鸭子,这个是乌龟”。
我这一想,童言无忌,小孩道出了世间的真理!
俯视的时候这东西真像王八,这张可能不是太明显,我们看下面九张。
我越来越痴迷于这种鸟,太喜欢它了,它可以靠调节自身的形状来改变自身的密度,停在任何水层。
第一张图是王八,水下的小鸊鷉身体扁扁圆圆的像个盖子,脖子细长,脑袋像个王八头一样,你看它的眼睛跟王八的很神似。更关键的是,刚才我说了,它能停在任意的水层高度,比如这样最后两张。
第一个、第七个是王八,其它都是王八鸭子,看第八个、第九个,它上来看看露着脖子,甚至于有的时候它可以露着眼睛、鼻子出来换一下气,一看这儿有危险就潜下去了。
这跟我们看的鸭子或者鸬鹚潜水都不一样,它除了需要空气之外,我觉得它在其它方面简直就是一条鱼——一辈子基本不上岸,上岸基本走不了路。这是因为它的小腿特靠后而且有一部分跟躯干连在一起的,腿迈不开。但是这东西有绝活。
小鸊鷉食堂,大战小龙虾?
我们看小鸊鷉,可以观察什么?
最好玩的是看它潜水觅食,并以此了解它的食性。
这一池子的水我们不知道底下有什么,但可以借着它的嘴初步了解这里面有什么水生的鱼、水生的无脊椎动物。书本上写它的食物是鱼虾、水生昆虫,但是它怎么吃、怎么逮就得靠我们自己观察了。
这么大的水池它不是到处瞎找。我们知道吃饭去食堂、要上厕所去厕所、平常休息有休息室,它也一样。
它有固定的休息区域,固定的觅食区域,它对这个池塘里面哪个地方有什么鱼适合它捕捉,了解得一清二楚。
就像我们常说的做生境调查。其实捕食性的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也是一样,都得对它的生存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比如这个地方水浅,这个地方鳑鲏比较多,到时候它就从休息地直奔这个地方开始逮鱼。
观察久了就可以发现,我们平常看小鸊鷉,就是站在水边看,一看潜下去就完了不理了,其实还有很多的奥秘。
你们可以看,这里面有小长臂虾、虾虎、日本沼虾这些,看着看着有一个东西很怪,像个怪物,它吃啥,就是这个。
昨天闻丞老师讲我在楼上听了一点,他提到了沙塘鳢,这个就是,第二排最后一个小鸊鷉嘴里这鱼(图里的是个小苗),说它捕捉小龙虾。
小龙虾有一个主要的天敌,就是小鸊鷉,你们可能想不到。小鸊鷉多大,它的身体还没有我们手掌大,但是我观察到它能逮很大的龙虾,起码我们吃的那个体量它都没问题。
你们看最下面这一排的第二张就是它逮小龙虾,这是去年我一个大的比较好的发现,而且在《博物》杂志里面也做了一篇小鸊鷉大战小龙虾的稿子。
观察到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事件,我连续观察了30多天,每天当地的小鸊鷉都吃龙虾了,去年发生的量非常大。
这个小龙虾它怎么逮,你们可能想不到。它一直拿嘴咬,咬不动,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会像犬科动物或者伯劳逮东西那样,咬住了,借助相对力量。小鸊鷉捕捉小龙虾的过程是一个战斗,我们可以看后面。
这是逮上来小龙虾,但是这样进食不了,小龙虾会激烈反抗,会逃跑,它接着下去逮,再给它运上来。
它叼着哪儿呢?
通常的情况下,叼着头胸甲后边一点,能给它拎上来,防止它反过来夹,但是这样没法吃下去。于是它咬住了拼命狂甩,甩下来以后,把大爪弄下来吃掉,再把残体弄下来吃掉。所以我经常看到断了一个爪的小龙虾,很多是小鸊鷉干的。
小龙虾跑了以后再逮上来,从头胸甲那儿卸开,啄里边,把整个头胸甲给它打开,把里面的内脏吃掉,最后身体变成一个肉棒子,可以带回家给孩子吃,也可以自己慢慢享用。
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激烈的,丝毫不亚于我们看纪录片里面那些大型猛禽、猛兽的捕猎场面。可以看右边这个,看它面目狰狞的样子,叼住甩小龙虾、打开了头胸甲那一块后盖的,最后一个是在吞食大爪。
小鸊鷉打开头胸甲
正在吞大爪
小鸊鷉之间的争霸赛
再讲领域行为。在公园里面有一个湖泊,绿色就是河边的芦苇或荷花,深绿色的一处是睡莲,棕色的两个是小桥,蓝色的是两个小水塘,这个水塘是连着的。
A是一对,B是一对,A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家庭,它占用其中比较大的面积,包括连着旁边的小池塘。它们两家从北边和南边有互通,都通过小桥分割,这是它们一个交汇的区域。
B占的池塘比较小,吃着吃着就不行了,没什么东西,它想开拓领地。但是A这对会严格保卫自己的领域。
深绿色的睡莲是一个集中的觅食区域,睡莲遮盖住了阳光,很多鱼虾都喜欢躲在里面。我们知道有一种黑鹭,会用翅膀挡住阳光在这里面逮鱼。
这是A的一个主要觅食区域,同样也是B非常渴望的一个觅食区域。但是它不敢过来,不敢过来怎么办?
偷偷地过来。
这个点A家族经常休息和瞭望,它要盯着B不让它过来。B过来的时候它会从这边水道过来,不直奔睡莲区,而是在芦苇边,先观望看有没有A。
如果没有,它就要奔到睡莲区,但依然会先在中途出来,再看看远处有没有A,都没有就到睡莲那儿开始觅食,如果有打架就避免不了了,当然它经常是被打的一方。
我们可以看一下它打架的样子,我给它起名叫战舰姿态,这种姿态有的小朋友觉得像求偶表演,其实不是。
这是脑袋后仰,跟对方恐吓的姿态,战争即将爆发,但是不会轻易爆发,动物都会避免这个。
然后还有前冲、不停地前冲、向对方前冲,如果对方还不识相,不走,还有一种叫潜水,这个跟平常不一样,潜一下就上来,潜一下就上来,而且来”迂回作战“,向对方宣战。
左这是一个迷惑性的照片,我们经常听到小鸊鷉那一长串的叫,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这种状态发生的。
张着大嘴,敌视对方,以为要打架,其实是夫妻俩巩固感情的一个方式,在打架时它们不会发出这种一长串的叫声。
真正打架是上图这个样子,而且鸊鷉打架从水上打到水下,很精彩,在水下它也要追,它潜水能力很强,在打到白热化的时候在水上激烈的对撞。
这一张它离我太近了,我贴在水面上看,它打得太快了,右边不是我有意裁的,是打出去了,因为角度太大,离的距离近了,但是非常激烈非常好看。虽然是这么小的鸟,它的生活同样丰富。
今年5月19日,B出现在刚才我说的第一个瞭望点,但是A出现在睡莲区,B一看A在那儿,赶紧做一个恐吓姿态吓唬吓唬对方,还不断地前冲,接着抖身体羽毛和抖翅膀向对方示威。
B的示威也是非常使劲了。
而A纹丝不动。B发动了好几轮这种示威,A都纹丝不动。当时我都纳闷了,因为我连续地观察都知道它们互动的状态,B这么挑衅,A还不理它,这怎么着,练内功呢?
B:别练了,咱俩会会!
A:纹丝不动的我,假装没看见。
后来我发现了,待会儿这个B一看A可能也觉得不太对劲,也没敢过来,又逃回小桥那边自己的领地去了。过了一会儿这个A出现了右边的情况。
A:算你小子好运,我在带娃呢。
看到了吧,它当时带着孩子呢,它觉得带着孩子不方便打架。它家一共5个孩子,它带着一个,另4个是它家另一口子带。这家很遗憾,公母长得太像了,我没分清。
后来它们两口子汇合了,5个孩子都在水里了,这时候这个个体又腾出身子来了,继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之后B再过来,它又还回去打。所以我搞清楚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打架的时候带着孩子确实不方便。
不过鸊鷉带着孩子逃跑是没有问题的,比如猛禽来了它把孩子一夹就下水了,也不管孩子会不会憋气,反正下去了。
小鸊鷉攻略水上猎物
其实我从1997年开始观鸟的时候就经常看小鸊鷉,不过这几年我连续观察才开始有深入的了解,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去年小龙虾泛滥,它逮小龙虾上瘾了,今年小龙虾确实少。不过7月跟8月,另一种昆虫发展起来了,到了集中羽化高峰期,就是碧伟蜓。
本来我很奇怪怎么逮,碧水蜓我们知道是很难逮的,而且小鸊鷉是很笨的,它在水下行,在水上就不行。它能逮豆娘,因为豆娘警觉性差而且在水里产卵,后来我琢磨了一下,碧伟蜓产卵的时候它是不是有机可乘?
一开始我以为是偶然事件,后来发现不是。那段时间我观察的主要是A,在那个休息区一待,从早到晚也不逮鱼。
这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A就“放飞”让它们自己闯荡去了,两个家长又卧在水上,不逮鱼也不逮虾,天天看。
天上飞个黄蜻,它不理,有黑丽水蜻,不理,白水灰蜻,不理,碧伟蜓单个地飞过去了,还不理,但是一旦发现天上有抱对的,无论多远,它卧着马上来精神了。
它对这个非常敏感,对它猎物的习性了如指掌,这一点太厉害了。
有的时候飞得还离着二三十米呢,碧伟蜓落那儿了准备产卵,你们觉得它会游过去吗?小鸊鷉在水面不行,游过去它逮不着,它直接潜下去。
等它再出来的时候,有的时候很准,基本上就在这儿;有的时候在附近,在附近经常惊跑它,惊跑它没关系,继续看;有的时候距离很远,有的三五十米,先看准了方向,落那儿了,下去了以后等会儿再出来。
出来的时候怎么出?露头露脖子看看,还有这么远的距离,紧接着直接下去。
那种状态让我想起来了鳄鱼逮东西,有时候看到角马来了,潜过去了,露个眼睛看看,靠近点了,慢悠悠地就下去了,经过几轮地追,有时候二三十米一趟,有时候能追五轮,最终才能把它搞定。
碧伟蜓有时候不在接近水面的地方,在上方一点的位置,尾巴贴在植物上找产卵的地方。
小鸊鷉不是抬头逮,而是从底下直接冲上来,你们看过鱼有的时候跃起来逮虫子吧?小鸊鷉就有这种能力,所以我是越看越喜欢它。
从1997年一直看到现在没完了。今年夏天经常看到这些场面,在我的观察区域一个下午至少能成功三次,当然还有它这个区域我看不见的其它几个点。
它叼到碧伟蜓以后往深水区走,不敢往水草多的地方,怕跑到芦苇里面不好逮。这是后面它的伴侣在追它,想夺它的食物,叼起来赶快跑。今年夏天7、8两个月看这个拍这个,过足了瘾。
我的夜观察
下面一个主题是夜观察,其实夜观察我从2012年才开展,最开始的时候我感觉夜观察很难。因为我有一个误区,总想照亮夜,用自己观察工具照亮夜。
结果不理想。
我们在夜里观察会面临什么问题?
看不到,我想看到,想照亮,想找到,而对于我来说,看到了我还想拍到。
这样就需要在靠近动物的地方有足够的照明,才能精确地对焦。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次要的,拍到跟拍不到是一个博弈。
这是我夜观察主要的地方,有点像欧洲的纪录片里的一些小树林,但其实这个树林很破。这是我找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时间拍的,一旦到了夜里,景观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2011年5月一个清晨,当时我是去拍蓝歌鸲,结果发现这里有刺猬。我从2012年才正式开始刺猬项目。一开始我就想拿手电找,很容易找到,因为刺猬跑得慢。
我觉得它不怕人,就拿着照相机慢慢地拍它,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真正的刺猬是什么样的?这是有时候我在路上遇见的,夜晚在公园里跑步或者闲玩,路上有一个刺猬,我们一看也就过去了。它一愣跑了,或者等人走了它再跑。一开始我遇到的都是这种状态的刺猬。
随着了解的增多,我发现了它临时的休息场所,发现了它的窝。所以我认为公园里的杂草跟落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刺猬来说,它非常喜欢这样的地方。
我知道它总在哪儿觅食,总在哪儿经过,它又住在哪儿,但我总感觉这种观察少了点什么,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我想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慢下来。
说服了自己,才能说服自然
我想通了,拍不到就拍不到吧,因为拍到了也不是我想要的。
还有看不到就算了,看不到这个我能看到别的对吧?
总之我人到了,总能有一点收获。而且一旦说服了自己,我感觉也打动了自然,它慢慢地开始向我袒露了心扉。
后面观察到的景观跟之前想到的完全不一样,夜世界比我想象得精彩太多了。
我拿个手电架在一个地方,裹上柔光罩当做一个固定的光源,偶尔很缓慢地找,找一个合适的观察地点,然后把它搁在那儿,作为固定的光源,看一下夜世界下的东西,之后的观察会非常非常地享受。
一般情况下我五点六点就到那儿,所有的鸟儿开始活跃,这是晚前的一个晚高峰,活跃完随着太阳落下,林子里一片寂静,公园里也没人了。
有时候坐在那里我会感觉到害怕,我害怕坏人偷我器材。经过了片刻的寂静之后,就是另一场大戏的繁荣开始。
我看到了刺猬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喜欢走哪儿,因为如果碰到它它会躲、会转身,但我不动的话,就可以看到它自己选择的路。
这是园林工经常走的一些小路,动物都有自己喜欢的路。然后每走到一个地点当它犹豫的时候,它会定身起来闻,判断哪个地方有食物,哪个地方有危险。它的鼻子跟雷达一样非常好玩。
同时夜里又看到两三头野兔在追逐打闹,就在我身边,我们平常经常和兔子擦肩而过,但很难看到,因为夜里是他们主要的活动时间。
我们平时都能看见蝙蝠,天一擦黑就有。蝙蝠好玩的行为是在我眼前逮金龟,有时候第一下扑到这儿以后没逮着,地下走两步再一口咬住。你知道它怎么走呢,它好像感觉是这样,靠前臂走。原来蝙蝠还能进行短暂地追击。
在公园里经常能听见红角鸮的叫声,安静下来以后它开始在我眼前逮东西。有时候它就在我脑袋顶上的树枝上落着我都不知道,有时候飞到我眼前逮东西,还在我眼前的小水洼里洗澡,这些在游览式的观察里都是看不见的。
黄鼠狼在夜里看得非常多,只不过不好拍。黄鼠狼的觅食行为、储藏行为,它对食物的选择,还有它跟刺猬之间的互动都能看到。所以我非常提倡这种观察,能看到自然的节奏。
我观察的时候经常这样,视角放低以后能看到草丛里面另一片微观的世界。这应该是日本条螽在蜕皮羽化。
看到了螳螂夜间的捕食行为,虽然我观察螳螂时间很长,但是对夜间的行为不了解,因为我的螳螂养在院子里,屋里灯很亮它能捕猎。后来发现仅仅借助月光或者很微弱的路灯的光,它们依然能在夜间捕食昆虫。
看到了蚱蝉从土里面到了羽化点漫长而艰辛的路,途中各种遭遇。被蚂蚁截获——而且蚂蚁这种行为大大方便了刺猬捕食蚱蝉。
可以看到蟾蜍跟蚯蚓的互动,蚯蚓是它的食物。这片林子很有意思,白天一只蟾蜍都看不见,随着夜幕的降临,蟾蜍就像从地里生出来一样——其实它真的是从地里生出来,白天都在砖缝里度过。
可以看到流浪猫跟刺猬的互动,刺猬根本不怕它,它拿刺猬没办法,甚至有一点点怕这个刺球,随着刺猬步步紧逼,它节节败退会。为什么它们会相遇呢?因为公园里有人会撒猫粮。
还有公园里最大的食肉动物——流浪狗。流浪狗对刺猬的危害很大,它虽然不一定会吃,但是会咬着玩。刺猬对它是很恐惧的。
而对于刺猬,我看到的是它的另一面,不是警戒,不是扭头逃跑,而是很自然的状态。
微弱的手电——春天的时候手电都不用——借助月光看刺猬,这是刺猬的发情期。公刺猬都改了,不像以往走走停停那个样子,慢吞吞的,而是飞奔,一趟就得有三四十米。到一个地儿以后抬起鼻子闻闻有没有母的,没有,又飞奔。
我曾经用过非常多的形容就是这个时候的刺猬像一个森林中的小坦克,你们可以4、5月份去公园,关上灯或者打着很微弱的光看刺猬的求偶,一定不要惊到它们。
到了刺猬打架,刺猬打架通常是同性之间,特别是雄性之间的。两只相遇以后互相对撞,各自都进入防御状态,变成两个仙人球。接着就看谁的耐性大,一只偷偷地打开防御,另一只也打开,然后再一次又变两个仙人球了。
这种状态比看路上偶遇的刺猬过瘾很多,这是我寻找的东西,所以在这种观察方式里我非常享受。还看到这样的,它很悠闲,看似没什么动静和行为。
我也很奇怪,这个刺猬不是休息,也不是防御,在这儿干嘛呢?后来我发现头一会儿低一下,后来还伸出手有个动作。仔细看发现其实它趴在一个蚂蚁窝上,蚂蚁出来一只舔一下,出来一个吃一个。变成食蚁兽了。
这就是吃知了。7、8月在蚱蝉羽化的时候它对蚱蝉末龄弱虫捕食量特别高。一开始我很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捕食量,后来发现蚱蝉很多被蚂蚁截获,2、3只蚂蚁困住蚱蝉以后咬不死它,但是会让它很难受。
特别是到了10只以上,让它难受得掉下来再往树上爬,又掉下来……久而久之这个蚱蝉就没什么体力,不怎么动弹了。蚂蚁围攻它,刺猬闻着味就来了,把蚂蚁、蚱蝉一块都吃进去了。
这是我当时观察的叫白毛的小不点,在吃蚯蚓。
除了血腥的捕食场面,还有这种比较梦幻比较童话的场景。这是在非常安静的观察环境下看到的,让我非常感动,觉得从一个漆黑的树林里面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我从一开始寻找想拍的主角,到后来发现什么拍什么,从此我好像看到了一场大剧,各有各的角色。在我心目中可能最近它是主角,但是我换了另外一个主角以后发现另一个角色的戏一点不少。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过程。
我们都要放慢脚步去欣赏,当然前提很重要——保住栖息地,没有这个地,哪怕是我们小区里边一块草地,没有这个,一切都白费了。
最后做一个预告,未来3到5年我会做下一个很艰难的项目,就是黄鼬的专题拍摄。大家祝福我吧,谢谢大家!希望我能成功,到时候就能给大家讲黄鼬,如果不成功没关系,还有其它的。
谢谢!
本文转载自猫盟CFCA公众号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推荐阅读 感谢有你,五年相伴而行 | 2019逆风起行,让我伴你高飞 | 孩子为什么需要自然教育 | 2018莲蓬垃圾日记 | 讷日苏二探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记
培训招募 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广州站)| 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 日本自然学校春季考察
课程招募 自然观察系列课-植物课亲子班 / 成人班 | 自然观察系列课-鸟课 | 四季笔记 | 沃思花园四季物语&里山体验 | 风之歌“节气自然”系列